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刘超衡 发表于:2003/6/6 11:05:48
有一位登山者,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作文…… 这就是去年高考全国卷(绝大部分省市区采用)的作文题目。该如何“选择”呢?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文字,我曾在高考作文中得过高分。因为我语文得了120分 我当然知道命题者的意图,也深信绝大多数甚至全部考生都“选择”了救人,即赞同那位登山者的行为。我还可以想像,考生们怎样引经据典论证登山者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精神是多么的伟大,甚至从“搀扶着走出雪地”引申出互相帮助往往可以“双赢”的论点。诸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天理难容”等等词句,大多也是少不了的。如果有的考生对《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及其相关资料熟悉的话,想必也可以信手拈来并且加以发挥;但要是不熟悉或不了解这样的社会背景,那就麻烦了,能否“不少于800 字”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那位登山者的选择当然是很“道德”的,相信世上也确实有这么高尚的人,但令我困惑的是:如果登山者选择不救人,难道就是不道德的吗?就拿这位登山者来说,他自己已经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如果选择救人,显然是极其冒险,因为他急需脱离暴风雪找到避风之所,而这需要争取时间而且要有体力保证,而救人恰恰既花费时间又耗费体力,这显然是险上加险;更关键的是,那个冻僵的人能否救活是个未知数,即使能救活能否走出暴风雪也是个未知数,而这位登山者即使一个人轻装闯关也未必能走出暴风雪……两种可能明摆着:如果不救人,他自己还有比较大的生还希望;如果救人,最大的可能是同归于尽! 也许有人要说,你这是自私的逻辑、怯懦的借口,最后他们不是没有同归于尽吗?我正想说说这一点。命题没有说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我敢断言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很多熟悉登山和救护的网友就指出,这个故事犯了几个常识性的错误:一是在严寒中脱下手套就等于要废掉自己的手,就等于找死,登山者不可能这样做;二是要抢救冻僵的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活动其肢体,而不能做按摩。——你能想像一个在严寒中冻僵的人仅仅依靠按摩又能在同样的严寒中复活吗?你能想像一个刚刚还僵着的人立马就能站起来,而且还能与别人“相互搀扶着”走出暴风雪吗?——如果不是天方夜谭,那只能说是奇迹中的奇迹! 笔者并不是想论证登山者应该选择不救人,而只是想说,在那种情况下,救和不救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而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找到理由——面对一息尚存的僵尸,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全部的努力,这当然是极其高尚的;而在自己命悬一线,再救别人几乎是找死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去救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不能因此以“不道德”论之——如果真正遇到那种情况,我敢说,选择不救人的人会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是多数。 也许又有人说,作文题并没有要求考生一定“选择”救人吗?表面上看确是这样,但题目的“导向”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得高分,“选择”救人当然是明智的选择,然而,满纸仁义道德的背后,有几人是发自内心呢? 我明白,命题者之所以要在“道德”上做文章,是因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下的主旋律;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杜撰出一个伪命题而且是模棱两可的选择,对十七八岁的孩子进行“心灵”的测试和“道德”的拷问。其实,在语文考试(而不是政治考试)中,完全没有必要跟政治联系得这么紧。即使要配合时势,也没有必要杜撰如此不合情理的虚假故事,因为生活中就有许多真实而且鲜活的事例可供评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6 11:07:10编辑过]
2楼
刘超衡 发表于:2003/6/6 11:14:42
明天我又要高考了,今年高考考什么题目的作文呢?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9180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