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杨红爵 发表于:2002/12/13 1:46:10
这个讲座是今天晚上在英杰交流中心作的,场面非常火爆,因为人太多,临时改到了 一楼的大厅举行。讲座题为“鲁迅的命运”,但听了之后,感觉题目改为“毛泽东与鲁 迅的两次相遇”也许更恰当一些。下面是我的讲座笔记,也许有舛误之处。 如果鲁迅不是在1936年去世,会怎么样?罗稷南回忆与毛泽东谈话时毛对鲁迅命运的 回答:一是关在监狱里不再写作,一是顾全大局不再说话。另有黄宗英、王元化的证明。 钱认为这个回答可以当作真实的。鲁迅本人对这样的命运也有预见。1936年鲁迅刚去世 时李霁野撰文回忆鲁迅与冯雪峰的谈话,说将来你们(指中共)到来时,我将要逃亡, 因为你们来了之后首先要杀我。毛泽东对鲁迅命运的回答可以看作两人在冥冥中的对话, 两人是真正彼此了解对方的。鲁迅和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人的关 系十分耐人寻味。 毛泽东一生与鲁迅有两次相遇: 第一次是在1934年前后。1931年毛泽东被排挤出中共领导层,无人登门,在孤独寂寞 中与鲁迅相遇。1934年冯雪峰从上海来到瑞金,与毛泽东住邻居,两人接触很多,经常 在一起谈话,毛数次对冯谈到鲁迅,如把鲁请到苏区没用,不如在上海发挥的作用大, 如中共不应该随便给鲁布置任务。冯雪峰是中共派到鲁迅身边的联络员,性情有浙北人的 执拗,鲁迅对其颇为赞赏。 为什么鲁迅在30年代愿意与中共合作?因为鲁迅的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凭借对周围 人和事的观察,因此对中共的认识就主要来自对身边中共党员的认识,如冯雪峰,如柔石 。鲁对柔石的评价很高:“无论是新道德还是旧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背起来。 ”冯雪峰代鲁迅写的《答托派的信》(钱认为这篇文章虽由冯代笔,但收入了鲁迅全集, 基本可视为鲁迅自己的想法)中将为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奋斗,脚踏实地,切实做事 作为衡量的标准,认为当时的中共符合这一标准,奋起反抗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这也是 鲁迅和中共合作的信念基础。 鲁迅的文化选择:认为中国要建立现代文明,物质富裕、科学、民主都不够,关键在于人 的个体精神自由。而这一点无论是中国的封建传统还是西方文明都不能提供,后者已经出 现了现代文明病,包括物欲横流、科学主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 政等等。鲁迅对西方现 代化道路表示疑虑和失望,同时对中国的封建传统亦不认同,因此将眼光转向第三条道路 ——共产主义,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许多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 鲁迅在为一个工人撰写的记叙十月革命经历的《苏联见闻录》作的序言中提到希望建立一 种崭新、空前的社会制度,使几万万普通人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因而鲁迅和中共合作 是自觉的选择,是出于其的自身理想,这是他合作态度的前提。 但鲁迅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不会美化任何东西。和中共,他一边合作,一边也进行冷静 观察,不久矛盾就出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地下党提出发展“国防文学”的口号,鲁 迅不赞同,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时代的大众文学”代替,担心过分强调统一战线会伤害 普通工农的利益。而中共认为鲁迅另提口号是和党唱对台戏,给鲁戴上不懂党的政策的大 帽子。 因此问题在于,对中共的支持是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还是对中共无条件的服从?这里郭 沫若的态度可以作为对观。他起先也不赞成国防文学的口号,但后来得知这一口号是中共 提出的,便表态说:“我放弃自己的意见,我要做党的喇叭。” 在与中共合作后,能否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将中共的领导人比作 革命的工头,奴隶总管,认识到这些革命者以反抗压迫、反抗奴役作为自己的理想,但一 旦拥有某种权威后就反过来进入新的奴役和压迫中,这是可悲的历史循环。但当时中共是 中国唯一反抗国民党政权的力量,因此鲁迅一方面认清了奴隶总管们的本质,一方面又继 续支持中共反对国民党。 冯雪峰在上海时曾经拿一首毛泽东诗词给鲁迅看,鲁迅说,这是一个山大王啊。冯将 鲁的评价转达给毛,毛非常高兴,因为他自己一直以山大王自居,比如在上井冈山之 前的演讲中就表示要做革命的山大王。 而鲁迅本人如何看待山大王呢?在鲁迅和现代评论派论战时,鲁被对方称为学匪,而 鲁慨然承认,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绿林书房,说明他自己对匪有相当的亲切感。原 因有三:一是匪来自民间,来自底层;二是匪是反抗的;三是因为匪身上无拘无束的 野气。 然而,也不能就此将鲁迅与匪的关系扩大化,鲁对匪的同情也只限于这三点。在《学 界三种魂》中,鲁提出了官魂、匪魂、民魂的说法,对匪魂有深刻批判。认为匪就是 农民革命军,而中国的农民革命不推翻皇帝,而是自己要过皇帝的瘾。中国最有利的 买卖就是造反。虽然造反是反抗,但却不是要结束奴役,而是阿Q做梦式的造反,目 的是金钱、女人、权势。鲁迅逝世前三个月在致友人的信中沉痛的说,阿Q正传的本 意无人了解,其实他想说的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二十年后的造反,鲁担心中国最后还 是走不出农民造反当皇帝的老路。 鲁迅的遗言“我死了,把我埋掉,忘掉我”自有深意在其中,但人们却无法忘记,而 另一个人——毛泽东也在始终密切关注鲁迅。 在鲁迅逝世后毛泽东一直没有发言,尽管他被秘密列入了鲁迅治丧委员会的名单。直 到1937年10月19日,他在延安陕北公学发表《论鲁迅》的演讲,第一次公开评价 鲁迅。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共领袖,不再是当年那个孤独失意的毛泽东了。 毛泽东在演讲中对鲁迅做出两个评价:一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这一点鲁迅完全不能接 受。鲁迅曾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称孔子为摩登圣人,对其十分反感,根本 不可能自己想做圣人。那么毛出于何种动机将鲁称为圣人?这来源于毛本人的心理。 毛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宏志,将强人分为豪杰和圣人,前者是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而 后者则关注宇宙的大本大源,立足传教,超越世功,影响人的灵魂。他一直有教主情 结和圣人情结。当时尽管毛泽东已成为中共领袖,但自知影响尚不够当圣人,因而要 利用鲁迅的影响。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着,使得原本崇敬鲁迅的一批人从此倒向毛,如胡 风就是一个例子,他至死不反毛,并以第一个发表毛《论鲁迅》的文章而引以为傲。 毛泽东对鲁迅的第二个评价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称鲁在思想、行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 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将鲁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一点涉及对五四运 动的评价问题。起初国共两党对五四都不感兴趣,如瞿秋白就认为中共应该搞无产阶级 的五四,钱认为他们都不懂政治。毛泽东高明的接过了五四的大旗,成为五四精神的合 法继承人,契合了中国根深蒂固的道统、法统观念。这对日后确立中共在思想文化界的 主导地位起了决定作用,将受五四精神感染的一批人都吸引了过来。 同时,毛还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将鲁迅英雄化。认为鲁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半点奴颜媚骨的确是对鲁迅的深刻理解,但将鲁迅捧的过高 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当时延安来了大批知识分子,许多是鲁迅的私淑弟子,他们看到鲁 迅在延安的地位如此之高,兴奋之余更加用鲁迅的批判眼光来看延安,结果就发现许多 问题。典型的就是王实味,他在文章中说,不仅要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也要看到新中国 的黑暗,要彻底的改造思想。同时他还使用了毛泽东的语言来号召人们检查自己的骨头, 看是否有勇气反对革命大人物,这一点让毛更加不能容忍。据说毛一天晚上骑马提灯看 壁报,看到王实味的文章后指出,思想斗争有了新目标,现在是王实味挂帅了,不是马 克思主义挂帅了。这句话的实质是领导权问题。王实味的背后就是鲁迅,鲁迅和毛泽东 争夺领导权,这是毛无法容忍的。当时炮制出笼的对王实味的批判文章非常耐人寻味, 既要批王实味,又不能点鲁迅的名,非常难做,但终于还是给做出来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新民主主义论》相比,有很微妙的差别。 毛暗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鲁迅的时代了,不能再使用鲁迅那样的杂文笔法,否则就 会成为敌人。 王实味遭到重点批判的文章《政治家与文学家》的主要观点都来自鲁迅,认为政治家 和文学家在反抗压迫时一致,但政治家一旦掌权就要求稳定,对继续批判的人就要下 手了。两者的斗争是一场权力和思想的搏斗,而结果是权力杀害了思想。王实味是第 一个继承鲁迅精神而付出生命代价的知识分子,他跟随鲁迅远去。 而胡风却一直坚信毛泽东对鲁迅的圣人评价。在1948年共和国成立之前,按谁的思 想来指导新中国文化就成了一个问题,是鲁迅还是毛泽东?共和国的建立是毛泽东达 到其圣人理想的第一步。毛要当圣人,鲁迅怎么办?不能有两个圣人。当时胡风不识 相,继续大讲鲁迅。毛遂请出中共的一个理论家胡绳,撰《论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 一文,将鲁迅的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认为鲁迅前期的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肯 定的独立思考、怀疑精神等)是有局限性的,在当时尚可理解,但如果现在还要坚持, 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做法。鲁迅的可贵之处在于后期的转变,自觉站到中共一边。 在共和国成立后,胡风和郭沫若同时发表《鲁迅笑了》之类的文章,认为鲁迅如果活 到现在,一定非常高兴,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胡风太兴奋,忽略了本不该忽略的 事情。周扬已经在第一次文联代表大会上发出警告:除了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中国的 新文化没有其他方向,这个信息十分明确,但胡风却忘记了,为此他将付出沉重代价。 如何用毛泽东思想来改造鲁迅?当时有两种做法,一是将鲁迅阐释为思想改造的鲁迅, 二是对待一定要坚持鲁原来的道路的人毫不客气的镇压。这是对历史的重新书写。 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一文中,以诗人的语言这样写道:(此处一些煽情的描写恕不 转述,我也没有记下来)“……鲁迅说,我想,我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这 句话姑且可认为是鲁迅的原话,因为前有邹容的“革命军中马前卒”,符合那一代人 的思想逻辑。但冯据此得出了两个大结论:一是鲁迅完全信任接受党的领导,二是鲁 迅后期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制造了“党的小兵”的鲁迅形象。 这种中共、毛泽东、鲁迅三位一体的观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 当时中共将编写《鲁迅全集》作为一种政治性的行为来对待,垄断了鲁迅作品的出版 和发行,使其成为一种国家行为。鲁迅的作品也被选入大、中学课本,意图用鲁迅的 思想来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当时对鲁迅思想的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因而 鲁迅的作品得以畅通无阻。但因为鲁迅的著作本身具有逻辑力量,读多了就会意识到 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一代人也因此从读鲁迅开始觉醒,心灵的迷失也伴随着心灵的 觉醒。 下面是讲座的第二部分,讲述毛泽东和鲁迅在文革前后的第二次相遇。要熄灯了,没有 时间写完,明天补上。
2楼
陈杰 发表于:2003/2/17 15:15:10
李傲的现实遭遇可当作对鲁迅命运假象的论据。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4297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