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密密麻麻 发表于:2003/2/23 21:33:34
作者:王一丰 一.缘由    记得是大学毕业的一个夏日,我独坐在嘉陵江畔,手里捧着一本《老子》(亦称《道德经》 )。正午的天空散发着炽热的光芒,远处群山苍翠,读着书,渐渐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时间凝固了,我感到智慧出尘如脚边卷起的浪,敲击着沉睡而久远的记忆,悠然间,仿佛智 者正穿越时间的长河款款而至,在青山白云之间,若即若离,深不可测。遥不可及。那真是 一次优美而难忘的体验,我惊觉我们拥有如此深邃超脱的古老智慧,来不及伫留与把握,暮 色将尽了,我匆匆赶回校园,以后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个梦,一个寻道的梦想。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这十几年中我几乎无暇再次翻开那本书,但我没忘记我的梦,我是 如此的幸运,因为那梦已是坚固的现实,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惊叹自己实在太幸运了,因 为这个梦,它载着这个人类、这次文明,已有几千年的苍桑、几千年的期待了。    二.为什么修道的书却以文化形式流传下来    关于《老子》,虽然仅五千言,但后世对其注释的著作,不下上千种,注者从文人、名士到 皇帝,历朝历代都在注释着,或注释着注释者的注释。其注释文字的总和超过其本身数千万 倍,中国所有的典籍中再没象这本书这样难解了。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它的解释似乎是无 休无止、没完没了。 其实《老子》并不神秘,它并非像人们普遍所理解的那样这本书是在阐述所谓政治论、人生 论、宇宙观、哲学、养身或治国术等等等等。它是一本修炼的书,一部关于修道的著作。因 为修炼的理远远超越于常人社会这一层次,故后世的人们无论怎样研究它、解释它,永远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种肓人摸象而已。老子是开智开悟的觉者,与常人的境界相差甚远, 他之后出现的诸子百家尽管人们还推祟备至,其实都是乱法的,引人误入岐途。但人们为什 么能接受呢?因为这一层次的所谓哲理或思想,最接近人的层次,所以被接受了。 而现代的“老学”学者,以无神论的思想去看待,连史书记载老子活了160岁都斥为荒唐 ,怎么可以去解释“道”?其实《老子》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用了那个时代人们能接受的 语言和关注的话题(治国、养身),把修道的原理(故今天有了“道理”这一名词)告诉了 他那个时代的人。后世的人离道渐远,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其内涵,而只限于从字面上抠字眼 了。 老子说,“……道之为物(有地方为“道之为实”),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过去的解释都在讲这段话在谈道是什么,为何物,特别不能解释清楚为何这种具体明白的描 述为何又是惚兮恍兮呢。于是就说“道”这种东西说无又有,说实又虚,越说越玄。这是因 为人们都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去推测,完全不具备作者的境界和感受,其实修行的人达到某个 层次,天目就可能开了,当天目开后自然会看见一些另外空间的景象,而另外空间比人的空 间层次高,所以显现出的景象就更实在、清晰,这就说了“道之为物”。“其中有象”,象 ,图象也,“其中有精”,精,精灵或另外空间的生命体。这些均是作者在一种状态下之真 切所见。谈的是修道时的一种状态,非常明确,那怎么理解惚兮恍兮呢?过去修道人都是修 人的副意识(副元神),当要进入状态时就必须先让主意识(主元神)处于麻醉状态,故当 主意识恍兮惚兮时,副意识就见到了另外空间景象了。过去道家修道时讲睡觉或喝醉酒来使 主意识失去知觉。所以如果不修炼或不到老子的境界是解释不清楚书里谈的是什么。 然而,因为修行中的境界远远超越于常人的层次,故这种东西拿到常人社会中来时,它就显 现出内涵极大的威力。政治家从中看到的就是治国之术,哲学家看到了永远无法逾越的哲理 之本,追求人生境界的人读到了“人生观”或“宇宙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应用着《老 子》中的不朽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大器晚成;出生入死;上士闻道,勤 而行之……,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一代又一代流传着。那玄之又玄的“道”,那可望不 可及的美妙意境,那充满永恒的哲理之光,那富于真知灼见、言简意赅的理性与智慧,溶入 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思想,传播至四方八面,甚至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也曾引用过“治大 国犹如烹小鲜”(天知道他是怎么理解的)。 多么离奇的现象!作为道家修道,必须是师父口传心授方得真机,且道家历来是师父找徒弟 一脉单传,不讲普度众生,老子作为开了悟的觉者肯定是清楚这一点的,且更清楚这本书一 旦传出,肯定会被乱法,他为何要留下这五千言?本次人类文明同期出现的另外两位下世度 人的觉者释迦牟尼和耶酥均未亲自留下文字,要知道那两位都是讲普度众生啊。偏偏道家的 开山祖老子留下洋洋五千言--让后人自己去猜吧,成就了一种经典却又流芳百世的文化或 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亦远播重洋。历史难道开了一个玩笑?当然不可能。历史 不会出现任何偶然,历史只按照历史的需要安排历史,冥冥之中,一切都已注定。一代又一 代延续下来的寻道梦,寻找那道中生命的大自在,人生的归皈,寻求那深刻而又不可逾越的 智慧之源,这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道”,象一条时隐时现的脉,把整部历史里中国人的 命运串连起来,延续下来,延续至此, 至此,老子所做的一切真相大白了. 三、老子之“道” 《老子》上篇共三十七章是论“道”的,故称之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论“德”,称 之为《德经》,合二为一,该书又称之为《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全书便围绕“道” 与“德”展开了。而后世的人将这两个字合一起“道德”,成为一个衡量人的品质或社会的 专有名词。 正如在前面已指出,老子以后的人,均站在常人这个层次从字面上推测解释《老子》,离道 甚远,甚至有的完全不能理解原意。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历代大都把这句话大抵理解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天下都知道 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形成了,由此产生分争,结果反而不美、不善了。这完全是从字 面上牵强附会发挥自己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明确,原意就是天下都以为的美,这是丑,天下 都以为的善,这个是不善。人们绝不愿意承认自己认为的美是不美,自己认为的善是不善, 故把这句大白话发挥出相反的内涵。为什么老子要这么说呢?在大觉者那一层次那一境界看 常人社会的理,其实都是反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在上面都是反的。这是从常人走向 修炼,从一修道开始就应懂得的常识,故这句话出现在了《老子》的第二章开头。因为修道 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脱离常人的层次,升华到高境界中去,故常人社会的一切标准、认识都 是要摒弃的,不能执著的,故老子一下指出了高层次的理与常人之理不同,道家修道重点在 修真上下功夫,故一开始便把这个本质上的东西讲了出来。 《老子》第九章还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是进一步阐述人们所追求的名与利,大家都认为是好,但不长久且会自取其祸,唯有修道 方符合天理。“功成身退”历朝历代均解释为“激流勇退”之意,这完全又曲解了原意了。 怎么是激流勇退呢?是不是在人生中先要搏一番名利后才能称得上急激流勇退呢?这完全不 是老子提倡的,老子是叫修道的人根本就不要去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或所谓成功。所以“功成 身退”就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了。这个“功”是修行的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修炼人的层次、 果位,同时也是一种在另外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修行人修出的东西就是这个,追求的也 是这个。道家老子讲了“功成身退”,因为道家修道是性命双修(即不仅长层次高低的功, 修心性,同时又修命),讲究本体的转化,把常人的肉身彻底转化成高能量物质构成的身体 即算修成了,“身退”即这个常人肉身退去取而代之修成的道体,即是“功成(功长成了) 身退(肉身转化)”便达到了“道”的境界了,所以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在论“道”中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绝,历代也是争议颇多,不 仅如此老子还进一步讲到“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 为而无不为”。这里老子告诉修道者,人间所认为的“圣、智、仁、义、巧、利、学”都是 私与欲或观念,是要放弃的,因为第二章已讲过了,人的认识与上面的理是反的,只有摒弃 一切人之理方可返本归真。老子接着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修道不仅要摒弃人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应质朴纯真,无私无欲。 在三十七篇论道中,老子谈及的完全是与常人社会相反的理,谈及了高层次理的真实情况, 要修道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后世人不理解了就说,这是老子以反理以启发人的思维,甚至 还说他的理是“消极、避世”,甚至曲解“功成身退”为一种处世圆滑的老滑头。这实在令 人悲哀。修行人要修上去就得提高心性升华上去,如果世人所求所想对修道人也是对的那又 如何提高呢?所以老子讲了无私、无欲、无为。这个无为,就是无人世间的执著,人所追求 的我不追求,人所向往,我恰恰要放弃,老子形容这种状态是: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在明白老子为什么说自己愚人之心﹐昏昏闷闷,独顽且鄙,独异于人,却贵在守道了。 三、“道”不是宇宙终极之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 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历代的解释都回避“道”不是终极之 理,把“道法自然”特别解释为: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为道所效法;所谓自然,便正指的是 这种自然而然等等。这完全又是层次所限,睁着眼都要曲意解释了。老子明确指出他亦不知 “道”为谁之子,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态度,明确告诉世人,他所 谈的“道”是他所能及的最高境界,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最终的本源。而高于道 的东西是什么他亦不知道了。这也是千古之谜,什么是“道”的更高层次?“道”可以创造 万物,那么什么创造了“道”呢?说白了,老子的理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范围内的理,超出 这个范围老子的理就不一定正确了。 老子还讲:“反者道之动”(“反动”一词也源于此),道应是恒定的、不动的,但事物如 果走向其反面,“道”就要动了,为什么?道不仅创造了一切,也制约着一切,这是宇宙中 存在的规律,当事物走向其反面时会加速其毁灭,道要动嘛,故老子又讲“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这不是说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万事万物都循着天理运行,是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 是那么存在的,违背了他,当然是自取其祸,自取其亡了。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8203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