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燕十三 发表于:2003/9/24 22:25:23
作者:大刀抡起 某天,翻阅资料时,在抽屉里发现一本早已没有了封面的旧书,泛黄的纸页和失去的封面表示我曾经多次翻阅这本书,轻轻翻开残破不堪的首页,是席慕容的一首《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看着这些以前耳熟能详的句子,心中竟然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道:“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是睿智的——其实何止青春,整个人生都是一本仓促的书,亦无须三十年凄楚孤寂的岁月——整个人生的过程,本就是一部苍凉的书。 现在的新新人类永远无法想象,十年前正是以席慕容为代表的这批作家,支撑起了当年“纯文学”的天空,也更无法理解我们在日记本上抄录着众多他们的诗句把他们当偶像一样顶礼膜拜——这也正和我们这代人无法理解如今的港台明星们一样,如果说有代沟的存在,我想,这就是吧。 席慕容最多的作品形式是诗作和散文,要了解她和那个文学时代,必然离不开这两样。 自杨朔、冰心等散文大家后,已经少有人注意散文的结构。而我个人认为席慕容的散文最大作用就是把散文的文本结构消解殆尽。她的散文,在看似毫不经心、随意散漫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怅惘,但又不是纯粹的伤春怀秋,在这些忧伤和惆怅里面,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这种写法看似作者的随意信笔,但其实这是席慕容用心良苦的经营,她在散文中,处心积虑消解文本结构,目的就是让文章笼罩在“情绪”中,换言之,她以“情绪”来行文,而为了突出这种“情绪”和增强其感染力,故意让文章在形式上分崩离析,让读者的视线始终停留在她所想要表达的“情绪”上。这种写法是不是很好,我无权评论。只是一个作家若每篇作品都如出一辙使用同一种技巧,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技巧就为读者所腻味。文学是需要新意的,而技巧这东西一旦被过多的重复使用,往往成为作者本身最大的桎梏。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等作品就是前车之鉴——“欲扬先抑”手法过多频繁地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到后来寡然无味。 这种写作手法后来被余秋雨之流滥用炮制一些充斥着“人文精神”、“道德意识”、“民族忧患”之类的所谓“历史散文”、“文化散文”,让我着实倒足了胃口。 事实上,我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本身就是个悖论——我希望散文作品都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般有着光辉灿烂、掷地作金石声的思想,但过多思想成分的注入往往使散文作品雕琢的痕迹十分明显,使文章变得僵硬、死板、教条、呆滞。我几乎很少看见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散文,卡夫卡式的剃刀般锋利而鲜明的思想经常会割伤散文优美华丽辞藻那柔弱的肌理。散文能给我们的,仅仅是感动;席慕容能给我们的,也仅仅是感动。 再来看看诗歌。 其实从席慕容的那首《青春》我们便可看见十年前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那时的诗歌和散文一样,人们所看重的,仅仅是诗歌里面表达出的那种“情绪”,而表达形式——抑或说这种“情绪”的载体,往往被忽略。这种创作手法的优点是以情动人,使作品很富有感染力。但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诗歌——包括诗歌以外的很多文学题材在创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需要理性的思考,诚然,情绪是一首诗发展下去的主帆,但情绪若得不到控制,变成为泛滥整个诗作的洪水。 我们再来读一篇也名为《青春》的诗作,相信大家对作者柳亚刀不会很陌生。 打一个盹,醒来 客人已去 满桌的残羹冷炙 和杯盘上 一、两片枯黄的落叶 对诗歌稍有研究的朋友都能看出刀的这首《青春》比席慕容的更具张力和弹性,这首诗和席慕容的相比,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十年来我们的诗歌创作所走过的道路。刀诗里的“情绪”比席慕容诗里的更为含蓄蕴藉,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正如古人所说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正是情绪控制得好的结果,显山而不露水,风景才更有韵致。太过外扬的情绪使席慕容的诗过于直白和浅显,而刀诗的内敛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思索之美——同样是解渴,这就是白开水和茶的区别。 席慕容与之同时代的作家们(汪国真,三毛,舒婷……),他们所创作的同样是一个真正的文学时代,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有些浅薄和外露,更不可否认这样的浅薄和外露的确暴露出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也正是以这样一种包露缺陷的代价,后来者才看到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十年了,也许我们现在和以后都不会关注席慕容以及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们,因为他们已经不属于现在这个文学时代,他们能给我们的仅仅是缠绵悱恻的感动而没有卡夫卡式痛苦而清醒的领悟,但是,我们或许还是得记住他们,还是得记住曾经过去的这个文学时代,哪怕仅仅是为了这份感动…… 引好友小马的一段诗作结: 久积的药味,渗入体内 漫长的二十年的等候 再亲近的面容,也只是灰 用青春设喻,过于平常 太多的冷风在苍茫冬日里吹
2楼
润雅雨 发表于:2003/10/1 22:29:37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是从诗里感到一种很淡的愁。
3楼
苹果 发表于:2003/10/2 11:16:22
我是一阵一阵的伤心,好像就是在说我自己一样。 啊.............!!!
4楼
苹果 发表于:2003/10/2 11:17:07
我想哭了! 我哭了。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8984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