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的莫里森
听歌累了,取下耳塞,一抬头就能望见朝前伸着双手,欲抓住什么东西(又好像在拒抗一切)的吉姆.莫里森,他眼中的惊惧与怀疑,甚而彻底绝望的神情总能吸引我的目光,使我在心里与之感同身受。我把他的这张婴儿似的大头像贴在书桌前,就为了那一次次的心灵阵痛。
喜欢莫里森的音乐,连同他的乐队“大门” 。他在那片恍惚、不经意的咛喃自语里,倾泻着他的孩子气的孤独与脆弱。他不像其他的摇滚歌手那样粗声大气,利用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来宣泄他们的愤怒与悲哀。他的歌总是很低调,在一种迷幻的氛围中缓缓潜行,让人胆战心惊,然后绽放出灵性四溢、至人至情的感性力量。他的歌词也是简单极了,却在松缓的重复演唱中,使我体味到一种深刻的倾诉,就如有人将这声音放在我手心,展开,它们就如浅浅细流一样流过我的血液,带给我痉挛的感觉。
但是莫里森乐曲中的“静”却不能说明生活中真实的他。作为“大门”乐队的主唱,莫里森的不安分曾一度使其他队员失望与恼火,面对他的任性与放纵,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收拾他犯事后留下的残局。但是等到莫里森病逝后,他们却能怀着强烈的悲痛,在他逝世一周年自发地来到他的坟前,一首接一首地唱着他们曾经的歌,催人泪下!在现实虚假与势利的生存中,莫里森的真与“任性”就是他们美好的回忆。
莫里森在音乐史上是作为音乐奇人存在的,但骨子里的他却是诗性飞扬的。他堪称一位令人长久怀念的诗人。他说:“我们原来是在山脚下疯狂起舞的精灵,如今变成了在黑暗中凝视前方的眼睛。”为了找寻这个“前方”,他在乐队最辉煌时离家出走,去写作他的内心之诗。1971年7月3日,莫里森还正构思他的新诗,心脏病突发,猝然死在浴缸里,时年27岁……
这一切,莫里森生前其实都猜到了,“较之死亡,生命的痛苦更深。只有死亡到来,痛苦才能结束。我猜想 ,死亡就像一个朋友。”面对那些不理解者的指责和辱骂,莫里森选择了逃避。他总在寻找一个陌生的地方。他需要静一静心。“当音乐结束时,请将灯光也一并熄灭。”世俗中的名气惊扰了他心中的安宁。
……
其实,我们理解了诗人,也就理解了莫里森。
莫里森死后,埋在他最喜欢的诗人波德莱尔旁边。他的碑上只有一句简短的一生评价:“诗人,歌手,作曲家。”他自己也是希望别人用诗人来称呼他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3 18:4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