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我校文史系发出关于我校文史系“不许任何学生以个人名义在非学校指派单位实习”的通知。由文史系的这种举措,给某些学生的实习带来不便,尤其是某些领导的言词,更是让人无法忍受。在其他各系均都允许的情况下,文史系一意孤行,严重挫伤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下面是一名学生致文史系主任的一封信:
江主任:
您好!
首先对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读信表示我最由衷的感谢!
我是星期五下午在文史系办公室请求您批字的那位呆呆的戴着厚眼睛的男孩,又来打扰您了。
我是个有点内向的人,不太善于与人口头交流,却又是个不吐不快的急性子,星期五下午的事我想在此继续表达我的一些观点。(我本是打算利用这个月去一家报社实习,但听说到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单位去实习学校不批准,不得已才又打了一份家乡小学的实习证明。对此行为,我向您个人表示歉意,如有造成违纪行为的请您按章办事,我绝无怨言。)
我个人觉得我系在此次实习中所采取的“不许任何学生以个人名义在非学校指派单位实习”一项措施有异议,具体如下:
1. 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以加强。可是到底该怎么去衡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多少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光依照教材和考试作蓝本来衡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本身也有悖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精神。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让小孩子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常常可以在课堂中看到个别小孩子语出惊人,让老师们意料难及。这就说明一个学生,如果真正采取了自由、自主的精神进行学习,老师是绝对不可能完全了解学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具有什么能力。小学生便能如此,我们中文系的大学生就更甚之了,没有哪位老师敢说自己能完全了解学生——哪怕仅仅只是他的学习情况。大学思想自由、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良好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在利用这种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喜欢小学教育这个岗位,在学习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育实习很适合他;而有的同学并不喜欢小学教育这个职业(我们也不能说既然不喜欢就不要来这读书,难道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学生就只能想着当老师吗?谁有权利这样控制别人的思想!),而在其他方面产生兴趣,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那么他就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差异,缺乏人文关怀的批量生产未来的人民教师,这种做法只能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绊脚石。既然如此,我们一向开放、自由、宽容的文史系为何还要削足适履的来强调要求实习学生所取的单位呢?
2. 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全球化、多元化前进的,社会对人才的制度也一改了传统的统一分配制度,转向双向的互动选择。师范毕业生不一定就只能当老师,非师范毕业生也不一定就不能当老师,这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这一择业准则决定了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又决定了实习也应采取相应的能灵活变动的方式。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是以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前提的,我校近几年在对旧体制的改革探索中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却为何在实习这样的小问题上裹足不前呢?
3. 目前我国大学改革的方向是朝综合性大学发展,单独的师范学院只是历史的产物,是教育体制滞后的产物,很快就将消失。我校近年来改革中所制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正是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对河我们的兄弟学校湖南师大今年也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这种转变说明,狭隘的一对一的对口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学校需要拓宽发展研究的领域,学生需要改善自主学习的平台。大的前提很明朗的告诉我们要发展,只有摘掉“师范教育”的旧帽子,走向多学科、多元化、自由发展的平台。如此,放宽实习政策的举措紧跟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4. 近年来全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在增大,岗位竞争激烈程度让人难以想象,这正成为了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难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事关一个学校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编制目前本已是爆满,而大学扩招政策出台以来,师范专业毕业生更是逐年飞涨,僧多粥少甚至有高考“过独木桥”之势的就业现状让师范毕业生们不知所措。处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把目光多向外看,向前看——往外看就是要向其他相关行业进军,如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就该走出去参与文秘、记者、编辑等岗位的竞争;向前看就是继续深造,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相反,如果把学生死死套在师范专业这个圈子中,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只能参加教育实习,将那些不愿参加教育实习而有其他选择的学生被动的带入教育实习中,只能适得其反甚至毁人前程。“强扭的瓜不甜”——这既是生物界的规律,也是教育学中的应有之义。
“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发展”这些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都是写在教科书上,被我们反复的机械的在脑海里记忆了多少次的。然而面对现实,我只能感叹理论的苍白和体制的强大。用一把不该流淌在男儿脸上的热泪夹裹着自己的梦想,一把摔在脑后,让他妈的见鬼去吧!我爱好文学,也渴望能朝这个方向发展。“结果对我了无意义,我只把热爱抱个满怀”——我用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积极向上的无伤他人无伤风化无伤大雅的东西,到头来却遭遇冷冰冰的制度给予我无情的打击。我始终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我错在哪里?我按照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所指引的,体制所弘扬鼓励的方向发展自己的兴趣,指导自己的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读书,到最后又被制度给一棒子给打了回来。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想象着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制度犹如无数个带着镣铐的“定语”,将我一层一层套的严严实实、牢牢固固直到我的“外延”无法伸展,还巧言令色的说套在我身上的镣铐是给予我的“内涵”。这难道就是我所接受到的教育?接受了一些甚至许多条条框框,阻碍了自身“伸展”的发展,还以为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不停的在思考,我的思想也一直停留在体制、主流的边缘(仅仅是思想),我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师范生,但我做人问心无愧,做学生问心无愧,做儿子问心无愧,做一名新青年更是问心无愧!始终以来,我都将自己与一切荣誉、名利隔离开来,求学五年我没在学校拿过一个荣誉证书,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的灵魂,要比那些红本本垒起来比个头还高的人的灵魂要肮脏。我不善于和老师领导搞关系,不仅如此,可能还无意中得罪过某些老师,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我做人的失败或做学生的失败。我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一种远远高于这种师生关系的,或许能叫做真理、正义、执着等的东西。以上这些或许能算是一个学生向老师的思想汇报吧。
这些文字我回头再读时,自觉言辞有些过激了,但都属思想之所及、笔锋之所至,欲罢而不能也。但我还是必须声明以上任何观点都绝非针对江主任您个人,如有冒犯,恳请原谅。
此致
敬礼!
学生 xxxxx
2002-11-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10 23:31:48编辑过]
“一直……走下去?假如我往回走呢?”
“我会站在这儿。”
“既不往前,也不往回走。”
“是的”
很有个人主见与立场,字字说到了我们学生的心上,我想大家看了都会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