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桌上谈话
刚到北京,先到一家小餐馆吃饭,进来一个青年人,陈浩介绍给我说,他也是长沙的,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他说你刚到啊,我说是.
我开始向他们介绍我带过来的书,<赵汀阳自选集>.后来又谈到学业.我说北京文化氛围浓.陈浩说我可以考研到北京来.我说我想考哲学系,但不知读哲学系有没有这个必要.而且有人对我说,我可以先考其他系,再读哲学的博.
读哲学的博!呵呵......
而且,读哲学毕业后如何就业是个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站在哲学治学立场上谈哲学.现在的哲学面临危机,关于那些本体论啊,认识论啊.思考的人太多.要讲的都讲完了,而且不能证实自身.所以哲学不得不转向到其它领域去并且怀疑它自己,比如转移到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领域.比如哲学史家所谓后现代哲学则提倡解构与质疑.所以我觉得学哲学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且没有希望.
所有的哲学提法,追踪到终极,要么不能证明自己是绝对的真理,象一支刚劲有力的剑那样笔直插入地层之中.要么则面临.象"上帝能不能制造出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这样的悖论.
这时,那个朋友说:你这样想不对.哲学是一种思想,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你应该抱着大哲学的观念.学完哲学以后,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啊,你可以把你的哲学观念带到你做的工作中去.他的意思是,哲学不是一种作为"学术知识"的存在,
我说:我知道,我正是因为抱着一种大哲学观念,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读哲学系的必要.因为哲学它包含的东西太多了.而如果读哲学系的研究生,我肯定要跟着自己的导师做一个领域的课题,并深入下去.而既然我抱着一种大哲学的态度,则我为什么要进入一个狭隘的领域.那样与我的心态相悖.我想找到孔子:"予一以贯之"的"一"而不是很多的"多"里面那个"一".
这个朋友说;"你没有自己做过的领域,怎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
他说什么?风格,哲学的风格.第一次听说.我仿佛听到大脑里叮的一声,马上更坚定了读哲学系的决心.
哲学的风格.风格本来是一个艺术概念.但当哲学达到它那在无言境界以下的有言境之后,又怎么不是一种艺术呢?以前我是这样表达的:"我注意到,一些真正的大家,在他们的哲学作品中,都最终体现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和由此导发的意识思想.如果哲学真是为人,或者说是,先为自己再为人的话,那么,地道的哲学应该内涵自己/人的生命存在"
根据我有限的观察,不论是维特根斯坦.萨特.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还是中国的一些学人,孙歌.赵汀阳.冯象等.他们的哲学<广义>都是有个性的,有风格的.而他们风格的形成,又跟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的哲学专业具体研究领域有直接的联系.
我们坐在小桌上,边吃边聊,后来又要了两杯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