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逝》看鲁迅
□ 乐颜
一个下午,偶然从书架上翻到了鲁迅全集。在《伤逝》里,有几片枯萎了的花瓣,那是我几年前放进去的吧。也许是花瓣吸引了我,后来就坐在阳台的椅子里,静静地把那篇小说细细地看完。是黄昏时分,看着看着,有了些寒意。
记得刚读《伤逝》时在上大一,那时候我讨厌涓生。子君为了爱情离开了家,她是伟大而勇敢的。可是,涓生这家伙居然说读遍子君的身体后他感到了厌倦,背弃了她,可怜的子君只有死去。涓生这家伙,真是可恶至极。
其实在那个逻辑里年轻的我早已犯了一个错误。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欢乐是相互的,没有谁给予谁,只有互相给予的道理。所以涓生其实也可以厌倦的。一如美丽而苍白的子君也可以厌倦涓生。今天读《伤逝》突然觉得鲁迅说得很有道理。他只是把他作为男子的感觉假托涓生说了出来。在世人眼中那神圣爱情里,是有厌倦的。这才是真实的。假如有一天,鲁迅他厌倦了,身为导师和学者,身为世人眼中的圣人,他能够出逃吗?如果他出逃了,他的子君如何在世间立足呢?
――这才是鲁迅要说的。
娜拉跟着她的爱人走了,去寻找自由与快乐。但她仍然可以被抛弃。因为在人生的路上,谁也不能为谁负责任。在人生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己。不能因为她的勇敢他就得永远和她在一起。如果她不自立。如果她离开一个男人仅仅是为了和另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她只知道阿随与油鸡。涓生离开子君又有什么不可以?
当然我们的教科书里说了《伤逝》的社会意义,我不想再象小孩子一样学舌,重复一遍。也许我身上有过多的俗气吧,说实话,我读《伤逝》时最大的感觉就是鲁迅在写他自己,为他自己的爱情想象一个结局。那个时候他正饮用着他与许广平的爱情甜蜜。在巨大的幸福里他欢乐地象个孩子。可是智者毕竟是智者。他最终还是对他们的爱情表示了怀疑。所以他写了《伤逝》。
假如爱情有一天远去,假如有一天没有了MONEY。假如有一天子君回到了家庭,再也没有了“我是我自己的”那种勇气。假如鲁迅的子君放下了笔,不再是一匹害马而变得乖乖得象只家养的小猫时,假如她失去了他欣赏的那种气质,他们和他们战斗得来的爱情,究竟要走到哪里?
鲁迅是怀疑的。
对于爱情所带给人的感觉能否维系人长久的一生,鲁迅是怀疑的。
这怀疑是有价值的。
后来那个害马终于成了他的伴侣。为他洗衣做饭带孩子,也渐渐放下了战斗的笔。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已经远去。她只是他的一个伴侣。在他身后她写的回忆录里,她只是记录了他的生活琐细。而他的思想,与她的思想,早已经令人痛心地发现,离得有如此距离。
鲁迅先生晚年常常对着木刻的风中女子沉思良久这原因没有人说得清楚。萧红是困惑的,许广平说不清。当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谜底。这是一个永远的耐人寻味的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先生又开始了他的孤独。他永远是孤独的,不管是在爱情里,还是在思想里。
其实智者永远是孤独的。这是智慧的鲁迅先生无法逃避的。
孤独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美丽,是一种不可企及。可对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他的个人幸福来说,是什么呢?不幸,还是大幸?
假如用终生的孤独与幸福相抵,我们是要智者的彻悟呢,还是要个人的幸福呢?这也许这是一个问题。
估计没有人想清楚。而这智者的孤独与俗人的幸福,其实也不是每个人自己所能选择的,大概是天意如此吧。
对于爱情所带给人的感觉能否维系人长久的一生,鲁迅是怀疑的。
我是完全的怀疑。
爱情就是感觉,感觉就是一时的,不管这个爱情是怎么怎么经历来得,多么来之不易。仅仅仍然是一种感觉,会变的,会厌倦的。
除非有别的手段来维系。
我只是说这些手段实际存在这,并且广泛的存在着,我说了我很认同吗?难道一个人发现一个凶杀案去举报,你就认定他是凶手??自以为是。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