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阿呆 发表于:2005/11/28 1:41:22
《南方周末》昨日载文《官员执教鞭部长任院长》报道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日双喜临门,一是11月19日乃该学院建院50周年,二是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被誉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的赵启正,受邀出任院长。

  ……这次赵启正出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使得京城三大名校清华、北大和人大的新闻学院院长在级别上都上升到“部级”。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觉得是别有滋味在心头。该报记者对高官入主高校赞不绝口,并称之为“名人效应”、“第三条道路”。我想这可能不是赵启正本人的意思,也可能并非人民大学的本意,而纯粹是记者本人的理解。《南方周末》作为一份号称“最有良心”和“中国公信力最强的”的周报,发表出这样的文章和观点,其在全国读者中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一、《南方周末》的报道“炒了冷饭”

  高官入主高校,古已有之,与其他名人服务于高校似乎并无多大不同。记得97年我应邀参加母校南京大学95周年校庆时,南大成立了第一届校董会,校董中国家领导人就有好几位,以后历届董事会改选,其中不乏达官显贵、成功人士。

  毫不夸张地说,南大校长虽是个副部级,但多年来手下“领导”的国家级领导人却“比比皆是”。其中要论“官位”高,却仍甘于“寄人篱下”长期执教的,当属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兼宗教研究所所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先生。丁先生并不以为自己身份尊贵屈居人下而不满,而南大也不以为自己“水浅”而自卑,双方皆是平常心对待。

  如果要像《南方周末》记者总结的那样:若干年前,南大的一个研究所就已经是“副总理级”了,乖乖,那还了得?南大校长岂不是要国家主席或者总理兼任?

  可见,高官服务高校、执掌高校既不是新鲜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丁光训先生之所以倍受南大人尊重,并非其拥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之衔,而是其人格力量和学说成就令人折服。类似于丁光训先生和南大这样的关系,我想在全国高校可能同样“比比皆是”。连在职全国政协副主席担任普通教授多年,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与众不同,卸任部长变院长,又有何值得《南方周末》这样的品位大报大书特书的呢?

  教授个人的身份高低和学校行政级别之间毫无关系,《南方周末》这样的“炒冷饭”实在有失新闻先锋的水准。

  二、高官政绩与治学水平、执教能力不能划等号

  官当的好不好,我想和在大学执教能否胜任不能划等号。两者不矛盾,可以兼容,但绝不会使等同的概念。有人既会做官,又会教书;有人只会当官,不会教书;有人不会当官,但会教书;还有人什么都不会。

  上面的这些道理,我想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常识。依《南方周末》采编审的水平,这样的常识肯定会懂。

  该报的文章在回顾了赵启正先生的若干政绩后,借他人之口做出了这样的推论:“官员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进大学做教授,是比进人大政协工作更好的平台。而对学校来说,邀请领导干部兼职或者担任学院领导,将他们的资源吸纳到学校,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地位,扩大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如是说。

  我想,《南方周末》以“资源吸纳”代替“治学”、“执教”的要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其实所谓高校热衷聘请高官“入主”,其目的多数不在治学之道,而在于“资源”,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还有,我不明白毛教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官员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进大学做教授,是比进人大政协工作更好的平台。”高官做教授到底是对谁好呢?好在哪里呢?做人大政协工作又有什么不好呢?我希望以后有幸读到《南方周末》关于这个话题对毛教授的专访文章。

  而《南方周末》随后继续引用人民大学一位教授的说法印证了这一点:“政府行政体系掌握强大的资源,高校与行政体系越走越近,‘各取所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确实是各取所需。在中国国情下,高官与高校之间的互补优势我并不反对,但如果互补沦为了“交换”、“交易”就值得警惕了。

  《南方周末》介绍说,龙永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后,每年都要到学校呆一小段时间,和副院长商讨学院发展思路,同时给学生们做讲座,学院具体事务仍由常务副院长处理。“我们看重的是龙永图的名人效应与他广泛的人脉资源,有助于学院‘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学院一位消息人士曾这样说过。

  我不知道《南方周末》引述的这位复旦消息人士的说法是否确有其事,如果属实,我则觉得复旦大学对龙永图先生的“用心”,有点龌龊了。这样的高校不过是请了个拉赞助的招牌而已,对不起龙先生们。

  而这样的别有用心,被素来不乏批判精神的《南方周末》津津乐道,并当作经验之谈广为传播,真不知道是要出谁的洋相?

  三、更乐见:高官助弱校

  相对于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来说,弱势高校或者民办高校,还能否请来高官呢?写下这个问题,我就觉得没有必要继续阐述了,因为答案显而易见。

  作为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对此类情况并未作调查,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败笔。因而无需我继续批判了……

  不过最后还想再?嗦两句:如果不是可分得全国教育经费90%的高校,而是经费拮据的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弱校,或者希望小学,还能否招来高官的垂青呢?高官们是否会赏光,利用自己的“优势”,给那些聚集着无数贫困孩子的穷校,吸纳一些“资源”,或者慷慨做一回“招商引资”的招牌呢?

  如果退休的省长、部长们都能兼任一所贫困学校的校长,真的有高官这样做了,而且高官们纷纷效仿,我想真的就是教育之幸、百姓之幸、国家之幸了!

  我更乐见《南方周末》未来会有这样的文章出现!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4688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