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代 http://www.onefeel.net/bbs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是一师学子的网上家园。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1楼
蝴蝶沧海 发表于:2005/5/23 20:30:15
2楼
蝴蝶沧海 发表于:2005/5/23 20:31:14
拜伦其人    文 / 摘自《西方哲学史》
   十九世纪和现在的时代比较起来﹐显得理性﹑进步而满足﹔然而当代的一些和这相反的性质﹐在自由主义的乐观时期也是许多最出色的人物所具有的。如果我们不把人作为艺术家或发现者来看﹐不作为投合或不投合自己的口味的人来看﹐而是当作一种力量﹐当作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或理智见解的变化原因来考察﹐便觉得由于最近的事态发展﹐我们的评价不得不重新大大调整一番﹐有些人不如已往看来重要了﹐而有些人却比已往看来重要了。在比已往看来重要的人当中﹐拜伦应有一个崇高的位置。在欧洲大陆上﹐这种看法不会显得出人意料﹐但是在英语世界﹐大家可能认为这种看法很奇怪。拜伦发生影响的地方是在欧洲大陆上﹐寻找他的精神苗裔也不要在英国去寻找。在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他的诗往往是低劣的﹐他的情调往往是华而不雅的﹐但是在国外﹐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观经过了传播﹑发扬和变质﹐广泛流行﹐以至于成为重大事件的因素。
  
  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和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何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他们想要别人现有的东西’并不想要什么捉摸不着的形而上学的好处。虽然像中古时讲共产主义的叛逆者那样﹐他们也可能宣扬基督徒的爱﹐但是他们这样做的真实理由非常简单﹕有钱有势的人缺乏这种爱造成了穷人的苦难﹐而在叛乱的同志们之间有这种爱﹐他们认为对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斗争的经验使人对爱的力量感到绝望﹐剩下赤裸裸的恨当作推进的动力。这种类型的叛逆者假若像马克思那样﹐创造一种哲学﹐便创造一种专门打算证明他的党派最后要胜利的哲学﹐而不创造关于价值的哲学。他的价值仍旧是原始的﹕有足够吃的就是善﹐其余的事情是空谈。没有一个挨着饿的人可能会有旁的想法。
  
  贵族叛逆者既然有足够吃的﹐必定有其它的不满原因。我所说的叛逆者并不包括暂时不当权的派系的首领﹐只包括那些自己的哲学要求超乎个人成功以上的变革的人。也可能权力欲是他们的不满的潜在根源﹐但是在他们的有意识的思想中却存在着对现世政治的非难﹐这种非难如果充分深入﹐便采取提坦式无边无际的自我主张的形式﹐或者﹐在保留一些迷信的人身上﹐采取撒但主义的形式。这两种成分在拜伦身上都找得到。这两种成分主要通过他所影响的人﹐在不大可以看作贵族阶层的广大社会阶层中流行开。贵族式的叛逆哲学﹐随着成长﹑发展﹑而且在接近成熟时发生转变﹐曾经是从拿破仑败亡后的烧炭党到1933年希特勒的大得势一连长串革命运动的精神源泉﹔在每个阶段﹐这种叛逆哲学都在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中间灌注了一种相应的思想情感方式。
  
  很明显﹐一个贵族如果他的气质和环境不有点什么特别﹐便不会成为叛逆者。拜伦的环境是非常特别的。他对最幼小时候的回忆就是他父母的争吵﹔他的母亲是一个残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让他卑视的女人﹔他的保姆兼有恶性和严格无比的加尔文主义神学﹔他的跛脚让他满心羞惭﹐在学校里阻碍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度过了一段穷苦生活后﹐在十岁时他突然作了勋爵﹐成为纽斯提德府的业主。他继承的是他的叔祖父﹐他那位叔祖父“恶勋爵”三十三年前在决斗中杀了一个人﹐从此以后四邻见弃。拜伦族向来是个放纵不法的家系﹐他母亲的先辈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这孩子在阿伯丁的一个贫巷的污秽中生活过之后﹐当然为自己的爵号和府第而欢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谢他们给予的土地。就算近年来他们的好斗心让他们陷入了困境﹐他听说在前些世纪好斗心曾给他们带来了名声。有一首他的最早期的诗《离去纽斯提德府的时际》﹙OnLeavingNewsteadAbbey﹚﹐叙述他在当时的感情﹐那是对曾经在十字军中﹑在克雷西﹑在马斯顿荒原作过战的祖先的仰慕之情。他用这样的虔诚决心来作诗的收尾﹕
  
  他要像你们一样生﹐或者要像你们一样死﹕
  
  尸体腐坏后﹐愿他的骨骸和你们的混在一起。
  
  这不是一个叛逆者的心情﹐却让人联想起模仿中古采臣的近代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当他作大学生时﹐初次得到了自己的收入﹐他写道他感觉自己独立自主像“自铸钱币的德意志邦主似的﹐或者像一个根本不铸钱币﹑却享有更宝贵的东西即‘自由’的柴罗基人酋长似的。我欢喜欲狂地提到那位女神﹐因为我的可爱的妈妈真是太暴虐了。”拜伦后来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的崇高诗篇﹐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他所歌颂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罗基人酋长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来也可以享有的那种劣等自由。
  
  他的贵族亲戚们不管他的家世和他的爵号﹐对他敬而远之﹐使他感觉自己在社交上和他们不是同群。他的母亲是人所厌恶已极的﹐大家也拿猜疑的眼光来看他。他知道她是庸俗的﹐暗中害怕他自己有同样的缺陷。由此就产生了他所特有的那种势利与叛逆的奇妙混合。假如他作不了近代派的绅士﹐他就要作一个像他的参加过十字军的祖先那种风格的大胆的采臣﹐或者也许要作像皇帝党首领那种较为凶猛的﹑但更加浪漫风格的大胆的采臣––他们在踏步走向光辉的灭亡的途程中一面诅咒着神和人。中世纪的骑士小说和历史成了他的礼仪课本。他像霍恩施陶芬皇族一样作孽犯罪﹐又像十字军战士一样﹐在和回教徒战斗时死去。
  
  他的羞怯和孤独感促使他从恋爱中寻找安慰﹐但是由于他不自觉地是在寻求一个母亲而不是在寻求一个情妇﹐所以除奥古斯塔外﹐所有人都使他失望了。1816年他对雪莱自称是“美以美会教徒﹑加尔文派教徒﹑奥古斯丁派教徒”﹐他一直没摆脱开的加尔文派信仰使他感觉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邪恶的﹔但是他对自己说﹐邪恶是他的血统中的遗传祸害﹐是全能的神给他注定的恶运。假若事实当真如此﹐既然他˙必˙须出色﹐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罪人﹐敢于做超过那些他想轻视的时髦登徒子们的勇气以外的越轨的事。他真挚地爱着奥古斯塔﹐因为她是属于他那个血统的––属于拜伦家的伊实玛利族系的––而且更单纯地也因为她对他的日常幸福有一种作姐姐的亲切照顾。但是这还不是她要献给他的全部东西。由于她的纯朴和她的亲切的温和性情﹐她成了供给他极愉快的孤芳自赏的悔恨的手段。他可以感觉自己堪和最大的罪人匹敌––是跟曼弗里德﹑该隐﹑几乎就是跟撒但同等的人。这位加尔文派教徒﹑这位贵族﹑这位叛逆者同样都得到了满足﹔
  
  这位由于失掉人世间唯一还能在心中引起怜爱柔情的人而伤痛的浪漫情人也满足了。
  
  拜伦虽然感觉自己可以和撒但匹敌﹐却从来不十分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傲慢的发展过程中以下这一步尼采做到了﹐他说﹕“假使有众神﹐咱不是神怎么能忍受﹗˙所˙以没有众神。”注意这个推理中没吐露的前提﹕“凡是伤咱的自尊心的事情﹐都必须断定是错的。”尼采和拜伦一样﹐也受了宗教的教养﹐甚至程度更深﹐但是因为他具备较高明的理智﹐所以找到了一条比撒但主义高明的逃避现实的道路。不过尼采对拜伦始终是非常同情的。他讲﹕
  
  “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拜伦用不朽的诗句表达出这一点﹕
  
  知识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有时候拜伦也偶而比较接近尼采的观点。但是一般说拜伦的伦理见解和他的实际行动相反﹐始终是严格传统式的。
  
  伟大人物在尼采看来像神一样﹔在拜伦看来﹐通常是和他自己在战斗的泰坦。不过有时候他也描绘出一个和“查拉图士特拉”不无相似的贤人––“海盗”﹐他在和部下们的交往上﹐更掌握他们的灵魂用那制人的手段领导卑劣的人心﹐使之寒栗昏乱。
  
  就是这位英雄“过分憎恨人类以至于不感觉痛悔”。这里的一个脚注断然地讲这“海盗”是符合人性实际的﹐因为汪达尔人的国王干瑟里克﹑皇帝党暴君艾济利诺和路易西安纳的某个海盗都表现出同样的特性。
  
  拜伦搜寻英雄﹐并不是非限于东地中海各国和中世纪不可﹐因为给拿破仑加上一件浪漫主义的外衣是不难的。拿破仑对十九世纪时欧洲人的想象的影响深极了﹔克劳泽维茨﹑斯当达尔﹑海涅﹐费希特和尼采的思想﹐意大利爱国者的行动﹐都受到了他的精神感召。他的阴魂在整个时代昂首阔步﹐这唯一强大得可以起而反抗工业主义和商业贸易的力量﹐对和平论与经营商店倾注一阵嘲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打算被除这个幽灵﹐但是劳而无功﹐因为这鬼怪从来也没有比现在势力更大了。
  
  在“百日江山”期间﹐拜伦公开表示他希望拿破仑胜利的心愿﹐当他听到滑铁卢的败绩时﹐他说﹕“我真难过死了”。
  
  只有一度他暂时对他的英雄感到了厌恶﹕那是在1814年﹐当时自杀﹙在他认为﹚要比退位来得体面。那时候﹐他从华盛顿的美德寻求安慰﹐但是拿破仑从埃尔巴岛一回来﹐这种努力就不再需要了。当拜伦死的时候﹐在法国“许多报纸上讲本世纪的两大伟人拿破仑和拜伦几乎同时弃世了”。卡莱尔在当时认为拜伦是“欧洲最高尚的人士”﹐感觉他好象“丧失了一个弟兄”﹔他后来喜欢上歌德﹐但是仍旧把拜伦和拿破仑相提并论﹕
  
  “对于你的那些高尚人士来说﹐以这种或那种地方语言发表某个这样的艺术作品﹐几乎成了必需的事。因为正当地讲﹐除了说这是你在跟恶魔堂堂正正开始交战以前同它的争论而外还是什么呢﹖你的拜伦用诗和散文及大量其它东西发表了他的《乔治勋爵的悲伤》﹕你的波拿巴特以惊人的大气派上演了他的歌剧《拿破仑的悲伤》﹔配的音乐是大炮齐鸣和满世界的杀人叫喊﹔他的舞台照明就是漫天大火﹔他的韵律和宣叙调就是列成战阵的军士的步伐声和陷落中的城市的声响。”的确﹐再往后三章﹐卡莱尔发出断然的号令﹕“合起你的˙拜˙伦﹐打开你的˙歌˙德”。但是拜伦是渗在他的血脉里的﹐而歌德始终是一个志趣。
  
  在卡莱尔看来﹐歌德和拜伦是对立人物﹔在阿尔夫雷˙德˙缪塞看来﹐他们是往快活的高卢灵魂中灌注忧郁毒素这场罪恶勾当里的同谋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法国青年似乎只是通过《维特的悲伤》﹙TheSorrowsofWerther﹚认识歌德的﹐根本不认识奥林帕斯神式的歌德。缪塞责备拜伦没有从亚得里亚海和贵丘里伯爵夫人得到安慰––这话不对﹐因为他在认识她以后就不再写《曼弗里德》了。但是《唐璜》在法国和歌德的比较愉快的诗同样少有人读。尽管有缪塞的恶评﹐从那时以来大部分法国诗人一向以拜伦式的不幸作为他们吟咏的最好材料。
  
  在缪塞看来﹐只是在拿破仑以后拜伦和歌德才算世纪的最大天才。缪塞生在1810年﹐是属于他在一首关于法兰西帝国的盛衰荣辱的叙事抒情诗里形容的“concusentredeuxbatailles”﹙两次战役之间孕育的﹚那个世代的一人。在德国﹐对于拿破仑的感情比较分歧。有像海涅那样的人﹐把他看成自由主义的强有力的传播者﹐农奴制的破坏者﹐正统主义的仇敌﹐让世袭小邦主发抖的人﹔也有一些人把他看作基督之敌﹐以高贵的德意志民族的破坏者自命的人﹐是一个彻底证明了条顿美德只有靠对法国的难消解的憎恨才能得到保全的不义之徒。俾斯麦完成了一个综合﹕拿破仑总归还是基督之敌﹐然而不是单单要憎恶的﹑而是应效法的基督之敌。尼采承认这个折衷﹐他怀着令人毛骨悚然他喜悦讲古典的战争时代就要到来了﹐这恩惠不是法国大革命而是拿破仑给予我们的。就这样﹐拜伦的遗产––民族主义﹑撒但主义和英雄崇拜﹐成了德意志精神复合体的一部分。
  
  拜伦并不温和﹐却暴烈得像大雷雨一样。他讲卢梭的话﹐对他自己也用得上。他说卢梭是在炽情上投下魅惑﹑由苦恼绞榨出滔滔雄辩者……然而他知道怎样给疯狂加上美装﹐在错误的行动思想上涂抹一层绝妙的色调。
  
  但是这两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区别。卢梭是感伤的﹐拜伦是热狂的﹔卢梭的懦怯暴露在外表﹐拜伦的懦怯隐藏在内里﹔卢梭赞赏美德﹐只要是纯朴的美德﹐而拜伦赞赏罪恶﹐只要是霹雳雷火般的罪恶。这种区别虽然不过是反社会本能的反抗中两个阶段的区别﹐还是很重要的﹐它表现出运动正在发展的方向。
  
  必须承认﹐拜伦的浪漫主义只有一半真诚。有时候﹐他会说波普的诗比他自己的诗好﹐但是这个意见多半也只是他在某种心情下的想法。世人向来一味要把拜伦简单化﹐删掉他的广大无边的绝望及对人类的明言轻蔑中的故作姿态的因素。拜伦和许多其它着名人物一样﹐当作神话人物来看的他比真实的他重要。看作一个神话人物﹐特别在欧洲大陆上他的重要性大极了。
3楼
蝴蝶沧海 发表于:2005/5/23 20:33:00
不过尼采对拜伦始终是非常同情的。他讲﹕
  
  “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拜伦用不朽的诗句表达出这一点﹕
  
  知识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4楼
棱风 发表于:2005/6/7 18:42:50

丫头!

你们就看这种写这种混生活啊。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Powered By 湖南一师校友论坛
Processed in .06445 s, 4 queries.